古藤 高良 教授
築波大學名譽教授。畢業於東京教育大學、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現為桐陰橫濱大學醫用工學部客座教授。日本TURTLE海龜協會會長,產業健康振興協會理 事。作為運動心理學領域的權威,在多個企事業單位擔任健身顧問。同時,作為"競走walking"熱的主倡者也為人們所熟知。著有《"步行"與"減肥 "》(雪書房刊)、《鞋子的正確挑選方法》(同文書院刊)等多部專著。
常言道:"啞啞學步,眷眷親情",但是從能站到能走的學步過程中以及嬰兒腳趾上有何特點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走訪了在嬰幼兒學步上頗有研究的築波大學名譽教授古藤高良先生。
嬰兒的行走和奔跑功能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
1940年,學者McGraw將行走動作的發展分為7個階段作了闡述。然而,由於對嬰兒狀態的說明相當晦澀,並沒有在一般的嬰幼兒教育領域中發揮作用。我們從哺乳期開始縱向地(隨著其成長階段)觀察研究嬰幼兒,劃定了新的發展階段。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被實際用於兒童教育的步行發展階段表。
嬰兒從站立到行走的發展過程,通常可以分為以下6個階段
第一階段:緣物行走
出生後7~12個月:手抓住物體,用手臂的力量和整個身體橫向移動。第一步腳離開地面,第二步只是把腳拖到第一步的旁邊。
第二階段:放手行走
出生後11~14個月:放開手步行,在20步之內。因為身體前傾,很快就會失去平衡。這時的嬰兒還不能很好地使用膝蓋,走起路來很像機器人。
第三階段: 搖搖晃晃地行走
出生後11~15個月:步行10步以上。雖然兩腳都離開地面,可是第一個腳還沒有抬高到最高點,就邁第二腳了。嬰兒的移動方式開始以雙足行走為主。
第四階段:幼兒的行走奔跑
14~21個月:走得相當快。因為跳躍著行走,看起來像是在跑步。
第五階段:正常預備行走
20~45個月以後:雖然開始以腳後跟著地、向後踢出腳尖的方式行走,但還不能自如地轉動身體。經常可以看到腳掌。
第六階段:正常行走
先以腳後跟著地;再按照從腳外側面到腳尖的順序轉移體重;最後向後踢出腳尖並轉動身體,就這樣完成了整個動作。
奔跑功能的發展,通常分為3個階段
奔跑發展的第一階段同行走發展的第一階段是相疊出現的。
第一階段:幼兒的步行奔跑
14~35個月:快步移動是奔跑動作的準備階段
第二階段:正常預備奔跑
26~45個月:靠轉動小腿奔跑。著一階段,兩腳都離開地面,開始可以做到奔跑動作。但還不能自如地轉動身體。
第三階段:正常奔跑
完全做到轉動身體的動作
不同的階段,可能需要的時間也各不相同。但絕大多數嬰兒都是經過以上各個發展階段,才學會行走和奔跑的。
嬰兒開始緣物行走的時間與步行功能完成時間無關就上述行走及奔跑的發展過程,對嬰兒開始行走的時間及學會行走的時間進行觀察。結果顯示,第一階段緣物行走開始時間的早晚與否,對行走功能完成的時間並沒有特別的影響。
在育兒節目中,經常可以看到父母帶著孩子訓練走路的鏡頭。雖然父母們希望孩子能早日學會走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有時這種心理可能會對孩子的行走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希望家長們能夠明白學習行走是孩子成長的過程,不能單靠出生年月的長短來劃分,從而更加耐心地養育孩子吧。
嬰兒的足型,是向著腳尖方向呈扇形展開
嬰兒的大腳趾和小腳趾長得很大,並經常活動。嬰兒的腳踝以下的骨骼中70%是軟骨,日本嬰兒的足型,以腳後跟為中心,大腳趾與小腳趾呈扇形展開。而成人的足型卻是腳的前端較細。
此外,嬰兒足型的另外一個特徵是:大腳趾同小腳趾長得特別大。拿剛開始走路的孩子同成年人相比較的話,身高雖然只有成人的一半,但是大腳趾和小腳趾 的大小 卻可以達到成人大小的80%。另外,在站立和行走發展過程中,大腳趾向上大幅度運動、小腳趾向下大幅度運動也是一個特徵。即使是嬰兒軟骨多、既柔軟又細小的腳掌,也能通過這種動作來支撐體重,在行走發展過程中保持平衡。
選購嬰兒的鞋子時,要注意不要妨礙到行走的發展和腳趾的動作
就行走方式的重量移動作了一些調查,結果顯示成年人在行走中先是把體重集中在腳後跟上(著地),然後體重象滾動的球一樣從腳跟到腳尖在整個腳掌上經過,最後腳尖向上踢出並轉動身體。而嬰兒在行走發展的早期階段,把重心放在腳後跟,尚不能完成轉動身體的動作。隨著骨骼生長和行走的進步才能慢慢實現轉身運動。
在現代生活中,人們的行走離不開鞋子。嬰兒的鞋子作為發育時期用品,能夠在推進行走發展階段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腳尖部分要能有足夠的空間讓腳趾自由活動;前部要容易彎曲;後跟部分要比較穩固;為了嬰兒能更好地做到換腳動作,還要有柔軟的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