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碩澤 小禾馨民權小兒專科診所 主治醫師
由2009年的百分之8.78,上升到2019年的百分之10.40。低出生體重新生兒(低於2500克)的比例也是如此,由2009年的百分之7.81,上升到2019年的百分之10.24。隨著越來越多女性選擇在學術領域鑽研,或在事業上衝刺,延後生養寶寶的時程,低出生體重兒的比例也與產婦的年齡相關。30至34歲產婦中佔百分之9.64,35至39歲產婦中佔百分之11.83,40至44歲產婦中佔百分之13.57。
吸吮技巧、吞嚥時口腔肌肉動作、及吞嚥時的呼吸協調能力,不如足月或出生體重超過2500克的寶寶那樣成熟有力,因此在餵食上除了提供足夠的營養,還須注意降低進食的費力程度,及避免嗆入呼吸道。
文獻指出胎兒的口腔和咽反射約在12至16週出現,超音波檢查可觀察到胎兒出現吞嚥羊水的動作。吸吮現象約在15至18週出現,可能觀察到吸吮手指頭的可愛模樣。直到28週左右,早產兒才開始發展「吸吮-吞嚥-呼吸」循環,然而這樣的協調性往往還不穩定,吸奶時容易發生血氧濃度與呼吸型態不穩定的現象,也常導致消化不良。循環的協調性約到32至34週才比較成熟,因此32週以前出生的早產兒,往往無法完全經由親餵或瓶餵進食足量奶水,需要補充靜脈營養、或倚靠管灌餵食。
尤其早產兒的母親所分泌的乳汁,比一般足月新生兒的母親所分泌的乳汁含有更多的蛋白質、鈉、磷等成分,能給予早產兒更充足的營養。早產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容易受到感染,母乳中的活性物質正好能提供免疫上的保護。當寶寶「吸吮-吞嚥-呼吸」循環更協調,口腔肌力更好,舌頭更靈活,就能順利由瓶餵銜接上直接吸吮母乳。親餵不僅對寶寶的生理健康有益,親餵時的肌膚接觸能增進親密感與安全感,增進寶寶的穩定度。
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兒的肌肉張力不足,影響嘴唇、臉頰、下顎及舌頭等動作協調性,容易出現吸吮無力的現象。新生兒加護病房目前臨床照護上,常使用奶嘴來訓練寶寶非營養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一方面安撫早產兒敏感容易受驚嚇的情緒,促進心跳呼吸穩定度,也有效增進口腔肌肉力量及舌頭靈活度,增強「吸吮-吞嚥-呼吸」循環的協調性。考克蘭文獻回顧(Cochrane)是國際公認最高標準的實證醫療照護,2017年考克蘭文獻綜合12份臨床研究,出生體重平均為1000至1500克的早產兒及低出生體重兒,證實非營養性吸吮能有效的加速早產兒由管灌進食進步到經口進食足量奶水,進一步減少住院天數,早日出院回家與爸媽團聚。
訓練非營養性吸吮時只能將就地使用一般奶嘴,餵食時只能挑選軟質及孔徑較大的奶嘴。身為新生兒科醫師,非常高興貝親日本原廠經過臨床研究,為早產或低體重兒設計嶄新一系列奶嘴,方便依體重挑選,更貼合寶寶口型大小,軟度也更合適,讓吸吮力弱的寶寶容易吸吮奶水,同時保有訓練肌力的效果,能順利銜接母乳哺餵,獲得生理及心理上的加倍照護。台灣每年出生的新生兒由2009年的192,465位,降至2019年的176,006位,隨著少子化,每一位寶寶都值得更客製化、更完善的照護。非常感激貝親為逐年增加的早產兒與低出生體重兒,提供更貼心與細膩的呵護。